首页

女s调教男奴

时间:2025-05-30 07:19:19 作者:设备混用 硒鼓留存 随意外印……这些环节都可能暗藏“小偷” 浏览量:60415

  记者从国家安全部了解到,涉密文件任何环节疏忽大意都容易产生失泄密问题,必须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从源头治理形成全过程闭环控制。相较于涉密文件的收发、传递、使用、保存、销毁等环节,源头制作上的安全管控更容易被忽视,出现失泄密隐患。

  设备混用危机

  文件制作过程中可能使用到的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通常情况均带有存储固件或模块,在使用过程中,会保存处理过的信息。一旦在涉密和非涉密计算机之间共用,就相当于破坏了涉密计算机的物理隔离,会将处理过的涉密信息“摆渡”至非涉密计算机上,造成失泄密隐患。

  硒鼓留存有风险

  硒鼓是打印机的核心部件之一,用于接收激光扫描组块发射的激光图像数据,通过静电高压的配合,将需制作的图文资料转移到纸上,实现打印输出。硒鼓内置的芯片可被改造用于存储打印过的信息,未妥善处置管理,可能会造成失泄密。

  随意外犯大忌

  相关法律规定,除在机关、单位内部印制涉密文件外,还可以选择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批准的定点单位印制。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极个别单位和人员,心存侥幸、贪图方便,将涉密文件、敏感资料就近送往自以为熟悉不会出问题的文印店印制,甚至在印制过程中未予以全程监督、及时清理文件资料,造成失泄密事件。

  管理不严有隐患

  个别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由于缺乏保密知识和敌情意识,存在随意摆放涉密文件、没有及时登记销毁印制废页、无关人员在场时依然印制涉密文件或文件制作期间擅自离开等情况,造成失泄密隐患。

国家安全机关提示

  制作场所要安全

  涉密文件制作场所要符合保密要求,一般来讲应在单位内部具有安全保密措施的环境内开展涉密文件制作,如确需外送,应选择有国家秘密载体印制资质单位,与其签订保密协议并监督执行。

  制作设备要留意

  涉密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涉密文件制作可能用到的信息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必要的保密技术检测。

  制作人员需可靠

  涉密文件的制作人员应为涉密人员,符合涉密人员基本条件并通过保密检查、签订保密承诺书,明确保密责任,接受单位保密部门监督。

  制作流程严密

  涉密文件制作应当使用涉密计算机和涉密设备,禁止使用非涉密计算机和设备起草、制作涉密电子文档,禁止使用低密级的涉密计算机和设备起草、制作高密级电子文档,并严格按照批准的数量制作,对制作产生的废稿、废页应当及时登记销毁。

  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广大单位及相关人员在日常制作涉密文件时,要严守安全底线,强化保密意识,提升保密素质,时刻绷紧安全弦。如发现任何危害国家安全、涉及文件失泄密的线索,可通过12339国家安全机关举报受理电话、网络举报平台(www.12339.gov.cn)、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举报受理渠道或直接向当地国家安全部门进行举报。

  (总台央视记者 李本扬)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国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经查,张秀隆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在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中优亲厚友、以权谋私,造成不良影响,对抗组织审查,搞迷信活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不按规定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在组织函询时不如实说明问题,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收受财物;廉洁底线失守,违规收受礼金,通过民间借贷获取大额回报,违规拥有非上市公司股份;不正确履行职责,盲目高额举债;将公权力异化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大搞权钱交易,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项目承揽、企业经营等方面谋利,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

法国波尔多发生持刀袭击事件致一死一伤 嫌犯被警方击毙

从“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再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近,发展与保护不再相互对立。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最高检:2023年检察机关起诉破坏资源保护犯罪3.5万人,办理环境资源领域公益诉讼8.4万件

洪文定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台湾狮父”洪来旺,他不到10岁就开始跟随洪来旺学习制作狮头、练拳术和舞狮,50多年勤学不辍练就了一身好本领。“近些年,我常常以武会友,到漳州、泉州、福州等地和同行们交流切磋,但带剧团来泉州展演还是第一次。”

第16届长沙建博会开幕 塑造全产业链发展新生态

胡启辉的底气来自邮储银行对他的大力支持。原来,近期他想大批量订购农资,但资金缺口让他一时发愁。邮储银行德州乐陵市支行客户经理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当场调查,收集资料,很快为他办理了240万元“极速贷”贷款。

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每个参与者也要提升自身安全意识。虽然可以和陌生人说话,但沟通要有安全尺度,不能透露涉及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关键信息。对于行为不检点的参与者,要么敬而远之,要么向组织者投诉,决不能因为参与“盲盒社交”被骗财骗色。一旦遭遇损失,受害者应该依据《民法典》等法律规定,向侵权者、活动组织者进行索赔。这也是安全保障的重要方面。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